跨国并购争端解决:程序概览与策略应对
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合并、收购或其他形式的业务整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并购活动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跨境纠纷和争端也不断增多。如何有效解决这些争端,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是国际商事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跨国并购争端的类型出发,探讨其解决机制和策略,并辅以实际案例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程序概览与策略指南。
一、跨国并购争端的类型 1. 反垄断法合规性争议:在并购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违反东道国或第三国的反垄断法规而引发争议。例如,2016年,欧盟委员会阻止了美国芯片制造商高通公司对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的部分收购计划,理由是该交易可能减少市场竞争。
-
国家安全审查争议: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某些国家的政府会对涉及敏感技术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并购进行严格审查。如果未能通过此类审查,可能会导致并购失败或者引起后续的法律纠纷。例如,中国华为公司在美国的多次并购尝试均因安全因素受阻。
-
税务问题争议:跨国并购中涉及的税务规划、税负转移等问题可能导致税务机关和企业之间的争议。如2018年的苹果公司在爱尔兰的税收案,最终被欧盟裁定需补缴巨额税款。
-
合同履行争议:并购双方在执行合同时可能出现违约行为或者其他分歧,从而产生合同履行争议。比如,并购协议中的价格调整条款、交割条件等未得到妥善处理时,可能会引起诉讼或者仲裁。
-
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并购活动中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交易和转让时,容易发生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例如,2017年中国美的集团对美国机器人制造公司库卡(Kuka)的收购完成后,曾面临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
二、跨国并购争端的解决机制 1. 协商和解:这是最直接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双方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就争议事项达成一致解决方案。例如,2019年中兴通讯与美国商务部达成和解协议,支付了巨额罚款后解除了出口限制。
-
调解:由第三方介入,帮助双方寻找共识点,并通过签署书面协议来解决争端。例如,在国际商会(ICC)的框架下,许多跨国并购争端都通过调解得到了解决。
-
仲裁:根据事先约定或者事后同意的仲裁条款,将争端提交给独立的中立机构进行裁决。国际上常用的仲裁机构包括国际商会仲裁院(ICC Court of Arbitration)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等。例如,2012年,加拿大尼加斯资源有限公司(Nigas Resources Ltd.)在与委内瑞拉政府的石油资产国有化争端中,选择了ICSID作为解决平台。
-
法院诉讼:当无法通过上述非诉途径解决时,当事人可以选择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由于跨国并购活动的复杂性和涉外性质,选择合适的法院至关重要。例如,中国的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曾在德国市场遭遇专利侵权诉讼,该公司积极应诉并在当地寻求司法救济。
三、跨国并购争端的预防措施及策略应对 1. 事先风险评估:在进行并购前,充分了解目标公司和所在市场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潜在的风险点和敏感区域。例如,对于涉及高科技领域的并购,应当特别关注反垄断和安全审查方面的政策动态。
-
完善尽职调查: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法律合规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以便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隐患。例如,在2016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成功完成对瑞士农业化学巨头先正达(Syngenta)的收购,这得益于前期详尽的尽职调查工作。
-
合理设计交易结构:在并购交易的架构设计中,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差异,确保交易结构的合法性和可行性。例如,使用特殊目的实体(SPE)等方式来优化税务安排,但同时也需要注意遵守当地的税务规定。
-
加强合同管理和谈判技巧:在签订并购协议时,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设置合理的终止条款和赔偿机制,以及灵活的价格调整机制等。例如,在2018年,日本软银集团和美国优步科技公司(Uber Technologies Inc.)就自动驾驶技术合作事宜进行了多轮谈判,最终达成了有利于双方的商业合作协议。
-
建立应急方案:在面对可能的争端时,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法律团队的支持、保险保障以及危机公关的处理等。例如,2017年,韩国乐天玛特超市在中国市场关闭多家门店,乐天集团为此制定了相应的退出战略和善后措施。
总结来说,跨国并购争端既具有复杂的法律特性,又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海外扩张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风险防范措施,以确保并购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为可能出现的争端解决做好准备。